郭怡孮 海南写生
写生不是抄袭自然,是有感而发
这本画谱所刊出的作品是我八十岁以后多次去海南岛画的。我登上了尖峰岭,登上了吊锣山,进入原始森林。这里花木远衬大海,浮略游云,有着特殊的意味。为了能充分记录下这些感受,我采用了多种手法和工具材料,我用钢笔、毛笔、水墨、水彩等“混搭而成”。线条也比较放开了,我戏称这是“乱针绣”。我感觉这种方法比较得手。岁数大了再进深山密林不容易,我想把形象、意境、感觉、气韵、色彩“一把抓”,尽量让其丰富一些,回来好用。
写生是各有其法的,根据需要、时间、内容等因素,有各种不同表现方法。这批作品是一时一地之作,仅供参考。
临风展凤尾
临风展凤尾(局部)
写生是花鸟画家认识生活、搜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方法,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对写生十分重视,“写生"二字应从两方面来理解:一是指对花写照,是具体的面对实物直接描绘的方法,二是指写花之生意、生机,是指创作方法和创作精神。特别是第二方面,更是始终贯串于从生活感受到创作完成的全过程,是写生的本旨。写生必须是有感而发,写生时感悟能力至关重要。写生方法是多种多样的,可以采用写生、速写、默写等方法在学校教学中把它简称为“三写”。这是培养正确造型能力的基本功,也是收集创作素材的主要途径。这“三写”的训练方法是从传统的多样灵活的写生方法中总结出来的。
大榕树与蜈蚣藤
写生不但是深入认识的过程,更能检验你是否具备表现能力。认识到的不一定就能画好,必须具备既要感觉到又能画得出的能力,把握从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基本规律,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真正使大自然成为你创作的源泉,不然就是整天在生活中:也画不出好的作品。
形象、构图、笔墨乃至意境都需要在写生中反复提炼、概括:造型能力比较弱的,更应该通过写生来锻炼。只有目到,手到,持之以恒,不断在生活里练手、练眼、练心,创作时才能达到闭目如在眼前、下笔如在腕底的自由境地。
槟榔树
大海边的塔桑树
对写生素材必须进行消化、整理,对生活感受要进行回忆、思索、联想、引发和重新酿造,根据构思的需要,扩张一些东西,修正一些东西,引入一些东西,都是必要的。如何抓住一些可以扩张伸延的重要环节进行拓展,是创作的用心处。
生活里边是有艺术规律的,就看你的眼睛能不能发现艺术规律。作为培养学生也好,作为艺术家也好,我们要求第一步就是学会到生活里面去发现的能力,发现生活里边存在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感人的东西。
吊锣山顶
我从茂密、葱茏、繁复中寻找节奏、规律和装饰趣味的美,去寻找花、草、树、石、苔、水、藤等有机的组合美,去寻找色彩斑斓、艳丽强烈中的和谐美,去寻找那竞生存、争芳斗艳的草木精神最高挥发的美,那不知春夏秋冬、打破了自然生长规律的神奇美。近年来我把表现大自然赋予生命的强韧力,定为自己的创作使命。
郭怡孮 海南写生
艺术简历:
郭怡孮,当代著名中国画家,1940年生于山东省潍坊市,父亲是我国著名画家、美术史论家、美术教育家郭味蕖先生。他自幼受家学滋养,酷爱绘画。1959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,初学西画,后入中国花鸟画科,专攻中国花鸟画。1978年起郭怡孮先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。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。中国画学会创会会长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。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名誉院长。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。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会会长。中国热带雨林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。第八、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。其作品以传统功力和现代审美相结合,深入生活,从大自然中来、得江山之助。形成了开阔壮丽的时代新风。
郭怡孮先生是一位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并行的学者型画家,他的艺术主张“大画鸟意识的觉醒”、“主题性花鸟画和直觉创造“、“从野草也是我的花园到大麓画风”、“重彩写意到技法重组”、“写交响曲”、“中国诗情对自然的现代朗照”等都是深入思考和反复实践后的理性总结,为中国花鸟画的当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图文来自于网络,侵权必删。
我要分享: